close

01.09.2018 心理學

心理異常

第十一章 壓力、健康、幸福與精神障礙

 

‧什麼是異常行為

統計的少數:在團體中罕見的行為

違反社會標準:每個社會都有一合宜行為的標準

適應不良的行為

個人的痛苦

‧心理疾病的分類

心理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多軸(5)的診斷標準

DSM-IV-TR的五軸:

臨床疾病,可能為臨床關注焦點的其他症狀

人格障礙、智能不足

一般性醫學症狀

心理社會及環境的問題

功能的整體評估

‧醫科學生症候群

在研讀疾病時,經常覺得自己患了該項疾病

心理疾病症狀與一般問題有時只是強度的差別

當症狀干擾個人的功能,才會被視為疾病

大部分的心理疾病都是可以被治療的

 

‧焦慮症

基本上焦慮扮演警告危險的功能,是正常的感受。不過患者容易收到錯誤的警告而導致不正常的迴避行為

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

女性是男性的兩倍,六歲前即存在

‧常見的焦慮症

廣泛型焦慮症:主要的症狀是持續地過度擔心不安或憂慮

恐懼症:對某特定無害的情境或物體有著強烈非理性的害怕,雖然患者了解他們的害怕是非理性的,但其害怕並未因而減低

社交恐懼症:持續非理性的害怕處於被他人觀察的情境。他們害怕自己會表現出丟臉的行為

特定的恐懼症:害怕特定的物品、動物或情境

恐慌症:反覆出現不可預期的恐慌來襲,恐慌來襲時,患者會經歷到崩潰性的恐懼及瀕臨死亡的感覺

懼曠症:極端害怕置身於逃脫不易或救援困難的公開場所是懼曠者典型的症狀。害怕搭乘公眾運輸工具,也害怕人潮擁擠的地方

強迫症:強迫思考和強迫行為嚴重干擾患者的正常生活。強迫思考-反覆出現揮之不去的念頭、意象或衝動

強迫行為:個人表現出重複、儀式化的固著行為以避免某種災難的發生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當人們經歷重大的創傷事件,如撞見謀殺案、強暴、亂倫、地震後失去家園或其他重大天災,有些人會持續反覆出現慘痛事件的經驗、影像及想法,惡夢、麻木、疏離、絕緣、失憶、過度警覺....

‧焦慮症病因

生物的觀點:與基因相關

恐慌症患者可能在體質上傾向過度容易產生「戰逃」的反應

有些研究則指出神經傳導素、正腎上腺素及血清張力素與病因有關

行為論的觀點:症狀是透過增強和制約而維持的

恐懼的產生是古典制約的結果

強迫─操作制約

認知論的觀點:認知思考的偏差(誇大事情的嚴重性,低估自己應付威脅的能力)

心理分析的觀點:症狀來自潛意識的衝突或害怕

 

‧情感性的疾病

憂鬱症:五分之一的人會中獎

必須要影響生活功能,且持續兩週以上才符合

躁鬱症:發生率較小1.6%,男女性發病率大致相同

‧憂鬱症:受傷無望的感覺、胃口差、失眠或嗜睡、總是覺得自己乏味、絕望、能力不足、體力差、無法專心、對許多事情失去興趣、不願與人相處、不斷有死亡的念頭,企圖自殺

憂鬱:情感的黑洞

‧躁鬱症:憂鬱與狂躁期交互出現

狂躁期:興高采烈、信心十足、精力充沛、多話、活動力強、不顧現實做過多的計劃與承諾、大肆採購....

‧情感性疾病的病因

生物的觀點:遺傳因素扮演重要角色

血清張力素及正腎上腺素兩種神經傳導素與病症發生密切相關

認知的觀點:負向思考型態

認知三合體-對自我、對世界及對未來的負向思考

過度類化(從第一事件做普遍結論)

誇大和低估(誇大負向事件的災難性,低估正向重要性)

個人化(錯誤地擔起負向事件的責任)

任意的推論(在缺乏充分證據下做結論)

悲觀的歸因傾向產生習得無助感

認知的體質壓力模式-個人本身若有負向認知的傾向,當遭遇到壓力事件,就容易產生

心理分析的觀點:

憂鬱症的根源-不良的親子互動模式、兒童時期失去摯愛的親人

 

‧精神分裂症

多種精神病的總稱

涉及多種心理向度的混亂:思考、知覺、行為、語言、溝通、情緒

發病的年齡是15~25

發病率0.7%

大約只有10~20%可完全治癒

大部分病患會變成長期病患,需長期醫療與照護

思考混亂:

思考的組織-「語音聯想」、鬆散的聯想

思考內容-妄想:固守錯誤的信念,罔顧邏輯謬誤也無視於其他相反的證據

支配妄想、被害妄想

幻覺:最典型的知覺方面障礙症狀

缺乏外界刺激時的感覺經驗

幻聽是最常見的一種幻覺經驗

情緒表達:對情境缺乏情緒反應或退縮

有時則表現出不恰當的情緒ex:面帶微笑談論親人的死亡

激動不安則突然發怒

怪異的動作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生物的觀點:遺傳扮演重要角色(只解釋50%的變異)

多巴胺假說

大腦結構異常-腦室擴大現象,腦萎縮

體質壓力假說

環境壓力變項

表達情緒:家庭成員的互動方式充滿敵意與批評,彼此的情緒相互涉入程度高(可能是果)

 

‧人格障礙

長期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導致個人人際及工作功能的障礙

DSM-IV描述十類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人格障礙:

缺乏同理心及道德感

只顧自我滿足,完全不考慮他人

會表現出許多社會規範所不容的不法行為

不管他們的作為會造成別人多大的痛苦與傷害,他們對自己的作為都不會感到絲毫懊悔

邊緣型人格障礙:

不穩定

表現在人際關係上、心情、自我認同三方面

自我傷害的行為

患者大約有6%死於自殺

分裂-對事、人的看法採取「非黑即白」的觀點

對一個人的看法轉變非常快速

很難有持久的關係

‧人格障礙的病因

生物的觀點:遺傳

不利的家庭因素也可造成反社會人格障礙

環境因素較能預測反社會行為,但隨著年齡增長,遺傳因素變得越來越重要

反社會人格障礙者不容易興奮,導致他們透過衝動和危險行為尋求刺激

家庭環境因素:父母的教養方式

兩類人格障礙患者通常在兒童時期皆有受虐或被忽視的經驗

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通常是身體被凌虐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有較多的性受虐經驗

對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而言,生物性因素與家庭環境因素同時作用

 

‧解離症

解離:個體意識、知覺、記憶、情感、認同的拆解,病態地使用自我防衛機轉

失憶症

vs.解離性失憶症(純心因性)

常與創傷有關

解離性迷遊/潛逃症

‧解離性認同症

以前稱為多重人格

一種極端的人格分裂,患者的特徵是多種不同人格會交替地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是否存在是一爭議性話題

 

‧通常初次診斷出現於嬰兒、兒童或青少年的心理疾病

智能不足

學習障礙

運動技能障礙

溝通障礙

廣泛性發展障礙

注意力缺陷及干擾性行為異常

嬰兒期或兒童早期之餵食及飲食性疾病、抽動性疾病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不專注

衝動、行為抑制困難

過動

流行率約為3~5%,男女比3.4:1

遺傳及神經方面的因素是主因

遺傳力平均約0.8

book:浮萍男孩

‧自閉症

行為問題:

人際關係、語言與溝通及狹窄反覆性的刻板行為

盛行率約萬分之二到五

人際關係方面,嬰幼兒時期的主要症狀是不理人、不看人、叫他沒反應、自己玩自己的、外出時自己走自己的,所以有將近三分之一的自閉症兒童有走失的紀錄

缺少回報式的社交反應、缺乏同情心或不知如何表達同情心、缺乏參與合作性團體活動的能力、很難與人建立友誼

語言溝通方面主要的問題是語言發展遲緩、語法錯誤

非口語溝通方面也出現發展遲緩的現象

在代名詞的使用、交談能力有明顯的障礙

反覆的刻板行為:

固定的儀式行為ex:固定的食物、固定的路線....

成年的自閉症患者可能會出現碰到固定的人說固定的話語等行為

 

‧精神障礙的性別差異

女性比較多焦慮症及飲食障礙

男性比較多具侵略性,或與自制有關的障礙

男性比較多反社會人格障礙

社會文化的解釋vs.生物/生理的解釋

arrow
arrow

    ko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