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19.2017 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第十章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研究社會變項、認知對個人行為、社會互動的影響

‧團體作業:

社會助長-例外:社會抑制

只要有別人在就表現得比較好,在意他人的眼光

社會浪費-搭便車效應

社會脈絡Social content:包括他人真實、想像或符號性的存在,發生於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與互動,行為發生時的情境,以及在某情境裡支配行為的預期和規範

‧社會情境影響行為

情境主義Situationism:在某些情況下,環境因素對人行為的影響和個人內在特質的影響一樣大,甚至更大的一種說法

內在特質主義Dispositionism:一種心理學的想法,著重於人的內在因素,像人格特質、價值、品格、基因等,與情境主義相對,後者注重行為的外在原因

‧行為的社會標準

社會角色Social role:一種期待人在某環境或團體裡應該表現的,由社會所定義的行為組型

社會規範Social norms:一個團體認為成員在態度、行為上應如何才合理,可接受的一種團體期待

基模Schemas:由一些相關概念形成的一叢集,構成一種觀念性架構,讓我們可根據此架構去思考某一話題、事件、對象、個人,或一個人在生命中的某一事件

‧人際互動常用的心理基模

性格基模Person Schemas:用以儲存、了解各種性格特質的基模,讓我們了解某一角色的架構,當某人表現出這些特質、行為時,代表他是屬於某一類人

角色基模Role Schemas:用以儲存、了解各種社會角色特徵的基模,讓我們了解某一角色的內容,以及扮演此角色大概的模樣

事件基模Event Schemas:用以儲存、了解事件發生之程序、要件的基模,一組與事件、事件發生順序有關的知識架構,通常稱為劇本/腳本Scripts

團體規範的影響是長期、漸進而微妙的歷程

 

‧從眾comformity

一窩蜂的社會

變色龍效果chameleon effect:模仿他人的傾向

Asch研究

‧造成從眾的團體特徵:

當判斷作業曖昧不明時

團體成員被認為能力很強時

當答案必須公開,非私人說出時

當團體多數意見為一致時

‧有人特別獨立,甚至唱反調

練習察覺、批判、表達

自動效果autokinetic effect:在全暗房間內,因無參考點,會讓人覺得它在移動(隨機),視覺錯覺,Muzafer Sherif研究團體規範的形成

規範形成二階段:diffusion & crystallization

團體規範的延續

‧從眾:社會規範

兩種:社會規範、訊息影響

社會規範:廣泛行動準則,關於被接納、喜歡、讚許

訊息影響:看他人的答案確保自己的是正確的

norm:範圍,允許某程度的變異

3R’s(ridicule, reeducation, rejection):規範的界線

從眾不見得就是不好的ex: Black Friday

訊息性從眾是有道理的

‧從眾、獨立判斷時腦部活動差異

功能性磁性共振造影fMRI:神經科學家使用腦造影技術來研究在進行不同心理作業時,特定腦區域活化的情形

社會神經科學social neuroscience

利用腦神經科學的方法探討各種社會行為,像偏見方面的刻板印象化、態度、自我控制,以及情緒調整等一研究領域

獨立思考:做了與團體不同的決定時,大腦管理情緒的部分被活化─自主是有成本的(情緒負擔)

可測出外顯低內隱高偏見者

‧團體思維Groupthink:成員過於受到團體共識、領導者觀點的影響,以致產生拙劣想法,做出不好決策的現象

容易產生此思維的情況:

指導式領導,支配型領導者

高團體凝聚力cohesiveness,沒有異議

證據缺乏有條理蒐集、評鑑的規範

社會背景、意識形態同質性高

外在威脅壓力太大,成員不大可能提出比領導者更好的解決方法

 

‧書的錯誤:三分之二的受試者加到450伏特才停下來

‧對權威的服從

Miligram實驗(電擊)

服從權威的情況:

當同儕服從時

當學習者比較遙遠不在附近時

當有直接監督者時

當權威相對有較高地位時

‧旁觀者問題:不作為的惡

旁觀者介入問題-模擬真實緊急下旁觀者會面對的難題

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當一個人覺得其他團體成員也必須負責時,他的行動義務感就會稀釋或降低

越多人,救助的比例變低/越少的時間,救助的比例變低→因素:危急性、楷模、是否察覺

‧建構社會實體:哪些因素影響我們對他人的判斷

對他人形成何種判斷,決定於他的行為,也同時決定於對他在社會脈絡中表現的行為做何解釋

 

‧人際吸引

吸引的酬賞理論reward theory of attraction:一社會學習論看法

喜歡那些讓我們以最少代價獲得最大酬賞的人

時空接近原則:時空越接近越能得到滿足,越近成本越低

相似性原則:物以類聚,互動成本低,處理成本低

自我揭露:親密、分享(獎酬)、理解後離你而去(風險)

互相揭露比較不會互相傷害

外表吸引力:可愛就是正義,眼睛所見就是獎賞

‧預期、自尊的影響

中等美女比較多人追

預期─價值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

動機理論

社會心理學的應用,認為人在決定是否建立關係時,會衡量此關係可能帶來的價值,以及建立此關係成功的可能性

M=Ps*Is

Atkinson的修正:成功價值非固定,與難度有關,Ps不能太高,中難度動機最強

‧吸引與失調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當人有矛盾的認知,特別是當自願的行動與態度衝突時的高度動機性狀態

ex:三人朋友,兩人反目成仇,中間者認知失調、被家暴者、軍隊

 

‧認知歸因

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

人成功時歸功於自己,失敗時否認自己要負責的歸因方式

高估自己的貢獻

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人傾向於強調內在原因而忽視外在壓力的傾向

比起集體主義文化,在個人主義文化比較普遍

重性格輕情境,忽略是情境使他們說那樣的話ex:國會議員

傾向性格歸因非情境歸因

認知學者:認知資源分配的問題,注意情境中最重要的資訊(主體)

行動者、觀察者歸因差異:將他人行為歸因為內在原因,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在

Kelly 歸因原則:每次都要固定刺激

共變原則:一個是情境的刺激,一個是對刺激的反應

1.區別/特殊性distinctiveness:主角面對其他刺激?

2.一致性consistency:其他情境時間面對相同刺激?

3.共識性consensus:其他人面對相同刺激?

將因素排除,判斷是人本身或情境影響

‧社會認知的普世向度:溫暖和能力

溫暖高、能力低-態度:可憐、同情,動機:幫助、支持

溫暖低、能力低-態度:鄙視、不屑,動機:忽視、避開

溫暖高、能力高-態度:喜歡、欽佩,動機:希望與他交往

溫暖低、能力高-態度:敵視、嫉妒,動機:想傷害、攻擊、除去那些被認為得到不公平利益的人

arrow
arrow

    ko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