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22.2017政治學

政黨與選舉

 

‧輸入法→外部→需求→選舉種類、選民結構、風氣

輸入法→外部→支持→派系、政黨、社團

輸入法→內部→動機→win、攪局、策略

輸入法→內部→特質→自身、轉嫁

研究與組織→競選策略→溝通、意識形態、態度、利益團體、賄選

產出→宣傳→檯面上、檯面下

產出→組織動員

評估→選民、對手

‧選舉種類:單一選區、負數選區

總統級:提名,黨內初選→無黨籍

總統選舉保證金1500萬,得票率小於5%沒收

立委、縣市長

‧台灣社會:單峰

選舉人幾乎都往中心靠(非意識形態)

多數選民會從眾(常態分布)

黨員投票:可能黨員的理念和民眾有落差,出來的候選人可能會是一個極端

不符合常態分布

風險─人頭

幹部投票(已被放棄)─幹部可能被把持(連任者 優勢vs.新人)

‧選民初選

ex:美國-登記黨員皆投、民進黨-投票部隊

電話訪問:可直接調查選舉人名望、現代可能沒有市話,時間客群問題

‧政黨風氣

新黨:理念

民進黨:選舉人個人魅力

‧選民結構

年紀ex:新、活力-台北市/最老的縣市澎湖-保守、穩重

族群分布

‧選舉風氣

-公務人員(台北、新北更藍)

-宜蘭、高雄

‧派系:利益導向,勝選、利益結合

縣市首長權限-劃地利用、情報流通

縣市首長、議長互相制衡

政黨:叛黨率高(台灣)-選民看候選人投票較多

社團:台灣較不明顯,西方很重要(教會)

人脈是一種累積的選票(校友、理事長....)

攪局:意圖使人不當選

策略:嘗試贏面、可能性(立委、市長)

自身:學歷、資產、形象

轉嫁:本身沒有、靠別人的(政治受害者-美麗島事件)

溝通模式:選民基本上可溝通、包含各項政策

意識形態:台灣選舉打中國牌-強調民主、獨立-群起激憤

ex:李登輝的兩國論、中國試射飛彈、蔡英文-周子瑜事件

態度:政策立場

黑函、攻擊....宣傳管道:網路、菜市場、美容院、計程車

評估:若對手、選民無反應則為失敗手段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政治學 選舉
    全站熱搜

    ko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