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能夠有效建立新習慣之前,必須先掌握現有的習慣。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終始於覺察。

 

一個凡事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的穩定環境,就是可以輕鬆養成習慣的環境。

 

結論就是:你可以破除一個習慣,但不太可能忘掉它。

習慣的心理紋路一旦被刻進你的大腦,幾乎不可能將之完全移除─就算多年沒被取用。

這表示單單抗拒誘惑是無效策略。

在充滿干擾的生活裡,很難維持禪心態,要耗費的心力太多了。

短期內,你可以用意志力壓過誘惑;長久下來,我們終歸是所處環境的產物。

 

當然,你有能力做非常困難的事。

問題是,有時候你想要努力打拚,有時候你又想要乾脆放棄,而在難熬的日子裡,盡可能取得所有助力,好讓自己克服人生本來就會對你丟來的挑戰,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面對的阻力越少,比較強大的自我愈容易浮現。

「讓行動輕而易舉」背後的概念並非叫你只做容易的事,而是要你盡可能讓「做那些長期下來會有回報的事」這個行動變得不費力。

 

毀掉你的永遠不會是第一個錯誤,而是後續接連發生的一錯再錯。

錯過一次是意外,錯過兩次就是另一項習慣的開始。

 

這就是贏家與輸家的區別。

每個人都可能有水準以下的表現、意興闌珊的健身,或是工作狀態不佳的一天,但成功的人是失足時會很快反彈。

若能快速重拾習慣,中斷就沒什麼大礙。

 

面對習慣,我們往往落入「不盡得,則不取」的循環。

問題不在於犯錯,而在於以為只要無法做到完美,就乾脆不要做。

 

複利的首要原則:非必要,別中斷。

 

痛苦愈立即,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愈低。

若想要避免惡習、根除不健康的行為,那麼,為該行為加上立即的代價,是降低發生率的絕佳做法。

 

選擇最適合你的習慣,而不是最受歡迎的習慣。

 

在付出跟你佩服的那些人同等的努力之前,不要把他們的成功歸因於幸運。

 

在對自己來說輕而易舉的事情上努力就對了。

 

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

 

最高程度的動力出現在你面對難度恰到好處的挑戰時。

在心理學研究中,這被稱為「葉杜二氏法則」:動機的強度會在無聊與焦慮中間達到最高點。

 

進步需要一種微妙的平衡。

你必須不斷尋找將自己推至極限的挑戰,同時也要持續達成足夠的進展,好讓自己保持動力。

要維持吸引力並繼續帶來滿足感,行為必須保持新鮮。

沒了變化,我們就會無聊,而在自我精進的征途上,無聊可能是大魔王。

 

真正成功的人也會跟一般人一樣變得沒有動力,差別在於,儘管覺得厭倦、無聊,他們還是設法繼續。

 

要練習才能精通,但練習得越多,你愈覺得某件事變得像例行公事一樣無聊。

當初學者該有的進步都做到了,也能預期接下來的事了,我們的興趣就會開始消退。

 

成功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而是無聊。

我們之所以對習慣感到厭倦、無聊,是因為他們不再帶來愉悅感,結果變得可以預期。

而當習慣變得平凡無奇,我們就會為了尋找新鮮感,而讓進步脫離正軌。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最能讓人養成習慣的產品,多數都能持續提供新鮮感:電玩提供視覺上的新鮮感,垃圾食物提供味覺上的新鮮感,成人影片提供性方面的新鮮感,這些體驗都能持續提供驚奇的元素。

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變動獎賞」。

獎賞的步調一直在變動,這樣的變動讓多巴胺達到峰值,提升記憶的效果,加速習慣的養成。

 

變動獎賞不會創造渴望,但對於強化我們原本就有的渴望非常有效,因為變動獎賞能夠減低無聊。

 

不管有沒有變動獎賞,任何習慣都無法永遠保持有趣。

在自我精進的旅途上,到了某個時間點,每個人都會面對同樣的挑戰:你必須愛上無聊。

 

只要開始執行一項習慣並試圖持之以恆,必定會遇到想要放棄的時候。

創業以後,一定會有某些日子你根本懶得現身;待在健身房時,一定會有某些訓練動作你根本不想完成;到了寫作的時間,一定會有某些時候你根本無心打字。

但是,在討厭的時候、痛苦的時候、筋疲力盡的時候還是挺身繼續,這就是專業人士與業餘者的差別。

 

專業人士堅守既定行程,業餘者接受生活的干擾;專業人士知道什麼對自己最重要,帶著決心奮力向前,業餘者則讓生活中的緊急事件拽離正軌。

 

不要成為「看心情的靜心者」。

當一項習慣對你真的很重要,你必須願意在任何心情之下堅持執行。

就算心情不對,專業人士還是會採取行動─他們也許不會樂在其中,但會想辦法把該做的事情做完。

 

反覆做著一模一樣的事,卻無止境地感受到趣味,就是成就卓越的不二法門。

你必須愛上無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